【心理百科】为什么对方长得不好看,你还是会一见钟情?因为科学道理。

发布时间:2023-02-14

从心理学上来看,至少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原因: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它隶属于集体潜意识这个较为巨大的概念范畴之内。集体潜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真的、原始的模型。

荣格认为,人的原型即人通过遗传得来的“先天倾向”,即“你本来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这种先天性倾向在不需要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就可使个体的行动在一定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

因此,通过研究荣格认为,人的原型分为多种,而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原型有以下四种:

·人格面具(Persona)

·阿尼玛(Anima)

·阿尼姆斯(Animus)

·暗影(Shadow)

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与“一见钟情”关联紧密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源于希腊文,原始意义是指演员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角色时所戴的面具,其后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

从众求同,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原始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所产生的人类心理人格面具,既是普遍必要的,也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必然。且其产生与个体教育背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来说,人格面具的源头,是人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伪装或隐藏许多东西。

这样做并非不诚恳,而是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能够与其他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在表面上和睦相处,为个体的各类社会交往提供多种可能性。

因此,个体的人格面具几乎是每一个人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它的产生不仅是为了自我保护,同时也是在寻求一种社会认同。

通常而言,人格面具都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在此基础上,它演变成为了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从而具有了普世的“符号性”和群体“趋同性”。

而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虽然在普世意义上有存在价值,但是对于个体而言,既有利也会有害。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和沉湎于去扮演社会公众喜欢和普遍接受的角色,且若他/她只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这一角色,那么,其人格本身的其它方面就会被排斥。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逐渐与自己原本的天性疏远,并且始终生活在一种紧张、别扭、扭曲的状态里,且始终与内心存在尖锐对立和冲突。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见钟情”,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陷入人格面具的“角色扮演”状态,那么他/她将很容易就倾向于去发现和寻找人群中与自己这种角色扮演相互吻合的人,欣赏这种社会角色的人。

一旦发现,即使对方长相外貌并不好看,但在他/她内心深处,就会涌现出相关情绪冲动,并就此认定对方是自己要找的人,并对对方产生类似生理反应一样的所谓的“情感”。

尽管,这种情感并不真实——因为陷入角色扮演的人,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内在真实需求,而只是被外部氛围所影响,进而致力于成为“被他人喜欢的角色”。

影子人格

在人格面具的基础上,为什么“影子人格”也与人类的“一见钟情”反应有所关联呢?这就要从影子人格的概念与外延说起。

影子人格,是指人自身隐藏起来的,自己或许知晓或许不自知的隐形人格特征。通常,这种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并不明显,但是人类具备的这种隐形人格,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人喜欢上具有与自身“隐形”人格相同的异性。

而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与自己隐性人格的人,哪怕这个人并不漂亮。

心理学家们一直认为,导致男女之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人都在追寻完整的自我。而如果一个人与拥有自己“影子人格”的人相恋结婚成家,往往就很容易促成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这句话说得简单些,就类似于长久以来流行在人群中的那句话一样:“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骨头,做成了一个女人。”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完整的,总是致力于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从而获得生命的完整性。

寻找“另一半”的渊源,其实来自这一则古希腊神话传说:远古时代,人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名字叫做“男女”。这个叫做“男女”的动物有四只手,四条腿,四只耳朵,一个头,外加正反两副面孔。

这个动物不仅长相怪异而且是个胆大妄为的怪物,经常搞得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不得安宁。于是,为了让这动物老实不惹事,宇宙之神宙斯将“男女”撕成两半,每一半都有两条腿、两只手。

如此一来,被分开的“男女”就变得痛苦不堪,他们经常忍着痛苦急切地寻找另一半,找到后就不断纠结在一起,并且强烈希望与对方融合为一体。从此以后,世间男女开始不知疲倦地寻找另一半,不断纠缠在一起。

神话固然是不可信的,却从集体潜意识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莫名其妙会相互吸引。而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再深入地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显性”和“隐性”(“影子”)人格特征。如果你明白前文所说的“人格面具”的内涵与外延,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影子人格。

在人格面具原型意识形态影响下,每个人除会表现出外人常见的“显性人格”之外,往往还有一个与外在人格正好相反,隐藏在内心的“影子人格”。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一个外人看起来活泼乐观的人,实际上喜欢一个人独自呆着,也就是有着很抑郁的一面;而某个外人看起来很安静的人,在另一种陌生环境之下,他/她往往会表现得完全相反,即外向活泼且躁动不安。

再举个简单例子,那些外表看来是“分析型”人格的人,其影子人格恰恰相反是“感觉型”人格。

这是因为,“分析型”人格表征的人,往往十分注重逻辑思考与客观实际,但是一旦他/她过于表现“理性”,反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自己细腻多情的“感性”部分人格。

而日常生活中,鉴于生活、工作环境需要,这种感性人格往往被压抑到了此人的潜意识深处,并变成他/她的隐性“影子人格”。


转自《人民日报》

上一条:【心理百科】内向的人如何迈出社交的第一步
下一条:【心理百科】“反焦虑攻略”——考试季通关秘籍

Baidu
sogou